燥症浅谈 —— 中医· 张杰

熹艾灸 2019-11-11 曾老师

mmexport1517400313126.jpg



《燥症浅谈》

        诸涩枯涸,干劲皴揭,皆属于燥。燥万物者莫乎于火。火气一 ,五液皆枯。故燥之为病,血液衰少,而又气血不能通畅。


燥症内因

        燥者:阳明金气所化。金受火制,木旺风生,风火相合,胜湿损津。亦有天时久晴,黄埃蔽空,风热怫郁而成者,此属外邪。

        其内因所致者,病端不一。有减气而枯,有减血而枯。或大病而攻伐太过,或吐泻而津液顿亡。或饥饿劳倦,损伤胃液。或思虑劳神,心血耗散。或房劳太过,肾水干枯。或金石刚剂,预求峻补。或膏粱浓味,炙爆太多。皆能助火烁阴而为燥。总之,金为水源,金受火克。不能生水而源绝于上,则无以荣肤泽毛,而诸燥作矣。


        燥症,是秋天的主气,故燥病多见于秋天。外燥与气候环境有关,内燥则是由于体内精血减少,或过多用温燥药物或食物,或热性病后期,或汗、吐、下后所致。


燥症外候

        在外则皮肤皴揭。在上则咽鼻焦干。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渴。在下则肠胃枯涸而便难。


燥病变症

        风燥:由肝血不能荣筋,故筋痛爪裂。火由脾多伏,故唇揭便秘。血燥,由心血失散,故头多白屑,发脱须落。虚燥,由肾阴虚涸,故小便数,咽干喉肿。此皆燥之初因也,濡润自愈。若不加啬养,使真水涸竭,为消渴噎膈,为痿痹经闭,为干咳声哑,筋脉劲强,口噤拳挛,筋缓不收,而千病竞起。虽欲静摄.则燎原不可遏矣。


燥的性质和特点

        燥性干燥,伤津耗液,故燥病常有口干鼻燥,皮肤干裂,毛发不荣,干咳、便干、尿少等表现。

        燥邪易伤肺胃:因肺主津液的输市,主呼吸,燥邪必先犯肺,胃为水谷之海,喜润而恶燥。


燥症脉法

        脉紧而涩,或浮而弦。或芤而虚,皆属燥症。


燥症治法

        治燥须先清热,清热须先养血,养血须先滋阴。宜甘寒之品,滋润荣卫。甘能生血,寒能胜热。阴得滋而火杀,液得润而燥除。故曰:莫治风,莫治燥,治得火时风燥了。


虚燥宜补

        若病后曾服汗下药,及吐后产后,老年瘦羸人,见诸燥症。脉细涩或洪数者,俱属血液不足,当濡润之。纵欲人发燥者,多肾虚。以肾主五液也。


常见燥病及治法:

        外燥:有温燥与凉燥之分。

        温燥:燥有偏热,风热感冒兼有肺燥伤津。发热,恶寒、口渴,目赤,咽痛,咳痰不爽带血丝,尿短赤,苔薄黄而干,治宜辛凉透表润燥。

        凉燥:燥而偏寒,秋天或气候干燥时的风寒感冒,恶寒发热,无汗,头痛鼻塞,口干咽燥,咳嗽少炎或无痰,苔薄白而干。治宜宣肺解表。

        内燥:吐泻汗下过甚,或热病久而伤津或久病致精血耗伤均可形成内燥。表现口渴咽燥,干咳,皮肤干燥,粗糙,毛发干枯不荣,大便秘结,舌苔薄而无津,脉细涩,治宜润燥。


燥症禁戒

        切忌香燥动火,及发汗渗湿利便通导之药,损伤津液。至于苦寒辛凉,亦逐末而忘本。世多此弊,其燥愈增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东方圣典整理


【熹艾管家】的3个目标

① 自身的健康;② 赚点钱过好生活;帮周边的有缘人也健康。


阅读2234 -4
评论
精彩推荐
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