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寒症浅谈
寒气客于五脏,厥逆上出,阴气竭,阳气未入,故卒然痛死不知人。气复返则、生矣。
病因
中寒之症,不拘冬夏。或外中天地之寒,或内受饮食之冷。元阳既虚,肤腠空豁。寒邪直入三阴之经,其病骤发。非若伤寒之内有郁热,与邪相拒,循经渐入之缓也。
寒邪是冬季的主气,故寒病多见于冬天,但其他季节亦可见,外寒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寒邪,伤于肌表为“伤寒”,直中脏腑为“中寒”,也可与他邪合并致病为风寒、寒湿等,内寒是脏腑阳气不足,主要是肾阳不足所致。
见证
其症卒然战栗,面青切牙,吐泻腹痛。或四肢冰冷,或手足挛蜷。或昏迷僵直,身凉不热。或有微热而不渴,倦于言动者是也。
中寒分三阴
寒中太阴,则中脘疼痛。寒中少阴,则脐腹疼痛。寒中厥阴,则小腹至阴疼痛。
死症
如环口唇青,冷过肘膝,舌卷囊缩,脉绝者,须臾即死。又中寒,无汗者吉。有汗者死。凡跌扑斗殴,轻生投水而中寒。以及房欲劳力,涉水而中寒者。皆难治。
寒的特性
一、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:如寒邪外束,卫阳受损出现恶寒,寒邪中里伤阳而出现各脏腑寒象、身寒肢冷,呕吐清水,下利清谷,小便清长,痰涎稀薄等。
二、寒性凝滞主痛:寒使机体气血凝滞、运行不畅,因而疼痛,如外感寒邪周身疼痛;寒中胃肠则脘腹疼痛:侵犯骨节则骨节疼痛。
三、寒性收引:寒在皮毛腠理,则毛窍收缩、卫阳郁闭出现恶寒、无汗、寒客血脉则血脉收缩而显紧脉;寒在筋骨、经络,则筋脉拘急、关节屈伸不利。
四、寒邪由表入里易于化热:寒邪使腠理闭寒,阳不能泄,阳气内闭而化热,或邪正相争,阳盛于外;或邪传阳明.入里化热。
脉法
中寒脉沉缓者,属太阴。沉细,属少阴。沉迟,属厥阴。紧涩者,为寒邪外中。代散者,为阳气内脱。
常见寒证
一、外寒:
寒邪由外侵入机体而致病。
1、伤寒:外感寒邪,客于肌表,营卫运行不畅,腠理闭阻,恶寒,发热,无汗,头项强痛、身痛、苔白、脉浮紧。
2、寒痹:寒邪伤络或筋骨、关节疼痛较剧,痛有定处,四肢拘急,屈伸不利,得热痛减,遇寒加剧。
3、中寒:寒邪直接伤里,腹痛腹泻、肠鸣、呕吐清水,或战栗身凉,四肢冷,脉伏,治宜温中散寒。
二、内寒:
阳气虚弱后各脏腑功能低下,衰退出现阳虚里证,畏寒肢冷,气短、唇青、腹胀便溏。纳差,腰脊冷痛,小便频数,男子阳痿,女子带下清稀。
总治
阳虚阴盛,宜温中散寒,补暖下元。则阳气来复,而寒邪自消。
急救治
仓卒之际,难分经络。急煎姜汁,热酒和匀灌下,更用葱饼熨脐轮。灸关元气海二三十壮。脉渐渐应手,四肢微暖者生。若脉不还者死。脉暴出者亦死。
冻死人,用硫黄、半夏、皂角各一钱,加麝香末,填脐中,放葱饼于上,以熨斗盛火熨之。葱烂再易,得暖气入腹渐醒为度。或以灰炒暖,盛囊中,熨心头。冷即易,数次后。若眼开,始进酒浆,或米饮。不醒者以艾灸门牙缝,候喊声出即可救矣。若不先温其心,即用火烘,冷与火搏,必死。又冻僵人未醒,勿以热汤灌之。
【附:外感阴毒、内伤阴毒】
外感阴毒
阴毒者受天地杀厉之气,入三阴经而成病。比中寒稍轻,其症头痛恶寒,面目青黑,咽喉疼痛,身如被杖,手足清冷,短气不得息,四五日可治。六七日不可治。
治宜用发表之剂,升麻鳖甲汤去蜀椒雄黄主之。
内伤真阴
内伤真阴症,因房劳伤肾,生冷伤脾。内既伏阴,外又感寒。比之中寒更重,亦有伤寒阳症。过服凉药而变成者。其症五六日后,渐见精神恍惚。身倦懒言,头额手背,冷汗时出。舌上生胎,淡黑冷滑,心下结硬如石。四肢寒冷如冰。唇青甲黑,鼻如烟煤。腹痛吐利,咽痛睛疼。身如被杖,囊缩舌卷。治宜温经之剂,回阳散、返阴丹。并外灸丹田气海两穴数壮。
寒症治法
表恶寒者温之,内中者劫之。表证见伤寒例。
正治主乎温散,桂枝、四逆辈。甚者,三建霹雳散。有卒中天地之寒,口伤生冷之物。
从治热药加凉剂引之,或热药冷冻饮料。经曰从而逆之。反攻蜜煎乌头之类。
灸:阴寒及下陷脉绝者,宜灸之。
熨:寒郁作痛,灰包熨之。
补:气虚中寒,脉沉迟弱,补中益气加桂,甚者加附子。
下:寒积怫郁作痛,桂枝大黄汤,逆而从之。
劫:寒气结搏,附子类。温热而不回者,用金液丹、二气丹,壮益阳气。
——东方圣典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