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症浅谈(白话版) —— 中医 · 张杰

熹艾灸 2019-11-18 曾老师

mmexport1529060457099.jpg


暑症浅谈(白话版)



        暑:为六淫之一,凡夏至之后,立秋以前,具有炎热、升散、兼湿特性的外邪所致的病症,称为暑症。

        在六淫当中唯有暑邪发生在一个特定季节,就是暑邪独见于夏令。

        暑乃夏季的主气。暑为火热之气所化,暑气太过,伤人致病,则为暑邪。

        暑邪致病,有明显的季节性,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,立秋之前。

        《素问•热论》曰:“先夏至日者为病温,后夏至日者为病暑”。

        暑邪致病,有伤暑和中暑之别。起病缓,病情轻者为“伤暑”;发病急,病情重者,为“中暑”。


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

一、暑为阳邪,其性炎热:因为暑是盛夏的火气所化,火为阳邪,具有酷热的特性,因此,暑邪致病的特点是表现出一系列的实热症状,比如高热、心烦、面赤、烦躁、脉洪大等特点。


二、暑性升散,扰神伤津耗气:升,即升发、向上。暑为阳邪,其性升发,故易上扰心神,或侵犯头目,出现心胸烦闷不宁、头昏、目眩、面赤等。“散”,指暑邪侵犯人体,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。

    《素问•举痛论》曰:“炅[ jiǒng ]则气泄”。汗出过多,不仅伤津,而且耗气,故临床除见口渴喜饮、尿赤短少等津伤之症外,往往可见气短、乏力,甚则气津耗伤太过,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。

       《素问•刺志论》曰:“气虚身热,得之伤暑”。


三、暑多挟湿:暑季气候炎热,且常多雨而潮湿,热蒸湿动,水气弥漫,故暑邪致病,多挟湿邪为患。

        其临床表现除发热、烦渴等暑热症状外,常兼见身热不扬、汗出不畅、四肢困倦、胸闷呕恶、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。    

        如夏季的感冒病,多属暑邪兼挟湿邪而致,治疗当用“湿去热孤”之法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东方圣典整理




曾老师 企业号.png


长按二维码,加曾老师企业号,一起践行养生


阅读1932 -1
评论
精彩推荐
广告